桃花的物候印象赏析古诗词里的桃花之六

摘要:桃花开放于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花色粉红,花姿娇媚,在刚刚走出肃杀单调的冬景的环境中尤其醒目,桃花逐渐成为春天的代言人。如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桃花舞春风,花影摇红,春意浓浓,展示了早春的勃勃生机和诗人赏花的悠闲之美。

中国最早记录季节物候景观的文献《夏小正》曰“正月启蛰,……梅、杏、他桃则华。”《礼记·月令》中也有桃花的物候意义的记载“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鸿”。雨水多时,桃花始开,春季来临草长莺飞,这是典型的春季景观。桃花颜色较为鲜艳,花朵浓密,开放时更容易形成较为引人注目的景象,因此桃花就无疑是春季的月令之花了。

桃花是春天早发的花卉,艳如红霞,装点盎然春意,展示了早春的勃勃生机。待到阳春三月,桃花当令,树染胭脂,枝挂红霞,此时此节桃花真是占尽人间春色。桃花优美的姿容,妍丽的色彩,勃勃的生机,现身的绝好时节,使之成为春天无可挑剔的形象代言人。

这两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原画已失,配图为宋代画家惠崇所作溪山春晓图。

“竹外桃花三两枝”展示了早春的一分生机,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视觉由远及近,“春江水暖鸭先知”,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江水略带寒意与第一句“两三枝”相呼应。苏轼这里化用了孟郊《春雨后》“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杜牧“蒲根水暖雁初浴,梅径香寒蜂未知”。

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宋时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苏轼的吃货本性在此流露无疑。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这四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不舍这春天美景,差点脱离了队伍。全诗用拟人化的手法,给北去大雁赋予了人的情感。

苏轼的这首诗,起首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西塞山”配上“白鹭飞”,“桃花流水”配上“鳜鱼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三幅画面从船行的角度,从山至水到洲,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动静相宜,色彩鲜明。

下片效法张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的超然自由的隐士生活,也是苏轼流放黄州时散官闲人的心境,充满生活情趣。

唐朝诗人张志和,字子同,因“不忍坐视民患”,弃官隐居祁门县祁门镇石山坞。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隐居时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

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词调与意境完全相符,再衬之以美好的自然山水,境高韵远,很有艺术魅力,因此广为传诵。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以及心境愉悦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众禽无此格,玉立一间身。清似参禅客,癯如辟谷人”、“漠漠江湖自在飞,一身到处沾渔矶”,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我们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用字色彩鲜明,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袂:衣袖。裛(yì):沾湿。嚬(pín):皱眉。尊:同“樽”,酒杯。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忆江南·春去也》,主题是伤春。词中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而后写女子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春去也”三字感情色彩极浓,在临别之际一声“去也”,抵得上很多言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连用两个“去”字,也是为了突出他心头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感情。《西厢记·长亭送别》有句云:“听得道声“去也”。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此句也是“去也”两字极佳的注解。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描写了词人为自己“惜春”的行为所做的打算,桃花凋落,飘洒在溪流水上,作者在溪水边的草茵上席地而坐,面对着落花流水,斟上一杯春竹叶酒,慢慢地喝,悄悄地看,静静地想。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对王维的这首《田园乐》有很深的影响。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

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的这首诗绘形绘色,诗中有画。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更加具体直观,且春意盎然、生机无限。而“宿雨”、“朝烟”,“红”、“绿”有如着色一般,层层渲染,使景物鲜明怡目。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写实,说岁序更新,桃嫩柳青,春色堪娱。“入”“归”二字,极生动、传神地写出早春的意蕴,写出生命的复苏与萌动。

尾联“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回应上截,翻出已愁。说世乱未靖,归期无日,尤不免于伤春伤老,诗人由眼前春景更触动思乡之情。

桃花开时极为明艳,然而花期短暂,前后大约十五天,之后便匆匆凋谢,轻薄的花瓣如红雨般纷纷飘落,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因而,其所触发的联想更为丰富。

这首诗中,濛濛细雨,随风飘洒,雨雾相生,天地上下,茫茫一片,含烟笼雨的桃花似乎更具一份阴柔之美轻扬流畅、纤弱娇羞、温润可感。

唐朝诗人薛能作《桃花》诗:冷湿朝如淡,晴干午更浓。风光新社燕,时节旧春农。本诗艺术地表现了“晴午”桃花的典型特征,如韦应物《酒肆行》“晴景悠扬三月天,桃花飘俎柳垂筵”`,王周《小园桃李始花,偶以成咏》“半红半白无风雨,随分夭容解笑人”,卢沄的诗“深巷无人静掩扉,桃花香暖午风微”,都是以比喻、拟人手法写出了和风袅袅、春日迟迟下桃花的舒畅柔媚。

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年四十六,4月9日与庐山东林寺的法寅大师及17位好友相约遗爱草堂,并登山前往大林寺,当时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在大林寺附近,却意外遇上了一大片盛开的桃花林,仿佛回到了早春时节。诗人立即被眼前的桃花所吸引了,倍感惊异和欣喜。随即口诵《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随后又提笔在此处留下了“花径”二字,后来世人将白居易当年赏桃花的地方叫做“白司马花径”。

庐山大林寺始建于公元年,为佛教净土宗祖庭,年因修水利而沉入湖底,现仅余花径残存。公元年,苏东坡由黄州调任汝州途中游大林寺附近的西林寺,作《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居易46岁时,于江州任上作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作于江油市大康山,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诗人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着几点露珠,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超尘拔俗。

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走,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的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1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