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作的一首四言小诗,被誉为咏美人之祖

北京比较好皮肤科医院 http://m.39.net/pf/a_4439528.html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也是古代诗歌的开端,汉代以来更成为儒家经典,被无数文人墨客诵读学习,因而它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尤其是在诗歌方面,更成为了“文化源泉”,所以后人对“诗三百”中的诸多诗篇,也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比如今天我们要说的一首无名氏作的四言小诗,就被誉为“咏美人之祖”,一直被人学习,诗仙诗王也争相模仿,但经典从未被超越过。

这首诗就是《桃夭》。

《桃夭》全文

相信即使是没有读过几篇《诗经》的人,也都能吟诵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样的句子。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桃夭》浅显易懂且形象生动,易于人们记忆传唱。

诗歌中,“夭夭”和“灼灼”是指花朵盛开,鲜艳明丽;“之子”是指“这位姑娘”;“于归”在古代指“女子嫁人”;至于蕡(fén)和蓁(zhēn),则是分别用来形容果实结得多,桃叶长得茂盛。

因此把“桃夭”翻译成大白话,大概意思是:“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一个好姑娘要出嫁,她一定能像桃树开花结果一样,使夫家家庭和睦,子嗣兴旺。”

简单的故事,易懂的含义,朴实的愿望,再加上朴素的吟唱,让这首诗看起来并没有那么“高大上”,然而历代以来,它却被添加上了很多光环。

《诗经名物图》中的桃

首先是在先秦时期,《桃夭》反映出了当时人们朴素的美学思想。这个“美”,既包含了如桃花般美丽的女子,这种实在的表面的美,也包含了“宜室宜家”,这种和善的内在的美。由此可以看出早在那时,人们就对善恶美丑有了思考,也对家庭婚姻的格外重视。

从《桃夭》在《诗经》中的编排,就能看出古人对家庭婚姻的看重。《桃夭》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三百”中的第六篇诗歌,它前面的5篇分别是,描写爱情的《关雎》,描写女子归宁的《葛覃》,记叙丈夫远役的《卷耳》,以及祝愿新人幸福的《樛木》和祝人多子多福的《螽斯》。这些诗歌都在记叙或描写和爱情婚姻有关的事情,这一点非常值得人们深思。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到了汉代,《诗经》成为了儒家经典之首,被文人大儒重新解读,也赋予了“桃夭”一些新的光环。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教化说”,比如《毛诗序》就评《桃夭》是“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认为《桃夭》是一篇描写君王妃子的诗歌,《礼记·大学》中在引用《桃夭》更是说“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认为这首诗有一定的教化作用。

到了宋明时期,随着理学家们的解释,《桃夭》更是成了咏叹“三纲五常”的典范之作。朱熹还曾在《诗集传》中谈到“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同时还点评到:“文王之化,自家而国,男女以正,婚姻以时,故诗人因所见以起兴,而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在封建礼教的环境下,一首祝福婚姻的朴实民谣,也变成了“纲常伦理”的说教,显得格外神圣且严肃。

清朝时期,出现了一些批判“礼教诗教”的学者,比如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就指出,过去的一些儒学家们为了“教化”穿凿附会,认为他们对“桃夭”的一些解读都“迂论难通,不足以发诗意也”。姚际恒更是在《诗经通论》中点评“桃夭”是“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事实上,《桃夭》也配得上这个点评,一方面是因为它是第一篇用起兴手法,把女子比喻成桃花的诗篇,这种独创性十分天才。另一方面,是因为《桃夭》的描述生动形象,意境优美,即使隔了几千年,人们读后也仿佛能看到一个待嫁的美丽女子。

别说是普通人了,就连文坛大家看后也都会模仿。从曹植的“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到诗仙李白的:“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再到“诗王”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再到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依旧笑春风”,陆游的“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如此等等,数不胜数,都是以桃花喻美人,仿佛在古诗词中,桃花就是美人的替代词一样,这种妙喻的来源可能就是《桃夭》了。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桃花的诗歌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8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