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剧作者站上江苏舞台

白癜风是什么引起 http://m.39.net/pf/a_6515551.html

青年人才,是推动戏剧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紫金文化艺术节首设的小剧场展演单元中,一批年轻的创作者通过孵化计划“站”到了舞台之上。他们中有的是冉冉升起的职业编剧新星,有的则是大学校园里的普通学子。他们的作品或许青涩,但却充盈着饱满的热情。以青春视角开掘出的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正通过戏剧这个载体与观众展开一场场有趣的对话。本期《文艺周刊》特邀几位编剧,围绕着他们最新上演的作品,讲述台前幕后的故事。

青年编剧俞思含

承传统文化之精妙,写当代戏曲之佳作

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一批充满青春气息的小剧场剧目陆续和观众见面。其中,首部竞演剧目、越剧《金粉世家》一亮相便大获好评,“剧本很棒”是专家和观众的一致看法。对此,记者专访了该剧编剧、年出生的南京姑娘俞思含。

俞思含可谓新生代戏曲编剧中的佼佼者:19岁大二那年,她的编剧处女作昆剧《忘川》被搬上舞台,入选北京第二届优秀戏剧新作展;23岁研二那年,新编历史剧本《台城柳》拿下第四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优秀剧本奖(戏曲榜首),她本人成为最年轻的老舍奖得主;在处女作演出至今的八年时间里,她共创作各类剧本30余个,其中10部戏曲作品被搬上舞台,荣获各种奖项,她也跻身“江苏省首批紫金文化艺术优秀青年”……

为何对戏曲创作情有独钟?俞思含把这归因于生长环境的浸润。生于南京,这里的历史文化底蕴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养分,每每与古迹相逢,总能让她驻足凝思。她从小便喜爱古典文学,《乐府诗选》《汉魏六朝赋选》《唐宋词选释》《红楼梦》《三言二拍》《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里那些才情卓然、奇巧生动的文字,让她与古人产生心灵共振。高考那年,惊鸿一瞥《桃花扇》后,古典戏曲唱词之美深深烙印在她心间。在家人与师长的支持下,俞思含考取了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专业,一读就是7年。硕士毕业后,她入职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做起了专职戏剧编剧。

以传统文化为根,取其精华创新发展,是俞思含戏曲作品的一大特点。在她被搬上舞台的10部作品中,有8部来自古典历史题材及中外文学名著。其中《台城柳》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诗句“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全剧围绕南梁开国君王梁武帝萧衍与他所抚育的前朝皇子萧综之间的爱恨牵缠展开。在俞思含看来,这一故事原型既蕴含着哈姆雷特式西方悲剧特点,又透出类似赵氏孤儿的中国传统悲剧意味。“梁武帝本身就是个充满了戏剧性和矛盾性的人物”,敏锐意识到这点,俞思含笔下的《台城柳》将历史更迭与人情感怀的交融描写得淋漓尽致。

在国内首部小剧场婺剧作品《无名》中,俞思含再次聚焦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沉浮,创作了近年来戏曲舞台上少见的一出荒诞喜剧,剧本获年江苏省戏剧文学剧本评选一等奖。剧情取材于越国三百壮士自刎赴死之史事,以百夫长、屠夫、书生三个有着不同前史的阶下囚的思想变化和行为轨迹为脉络,把英雄梦与平凡人的无常命运交织,文采斐然,寓意深刻。剧本对于生命价值、伦理秩序的思索,具有极强的哲学思辨意味,让该剧承载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充满着对当代戏曲舞台探索的宝贵精神。

其实,俞思含的戏曲创作灵气还来自于她对生活的发现与思索。上高中时每天她都经过清凉门城墙下的秦淮河,驻足观察各色路人,“我清楚记得,有个男人不管晴雨天都在河边放风筝,一看就很有故事;还有一回,有个女孩一直坐在河边哭,我就远远看着,心想万一她要跳河我可以报警救人……”那时候,心思细腻的俞思含已经体会到人世百态。她将各种感悟融入作品,甚至经常把自己写得泪流满面。俞思含表示,中国戏曲最擅长之处,便是对情感的丰富层次进行细致刻画。因此,无论创作历史题材剧目还是现实题材剧目,都应当聚焦于人之情感幽深处,先打动自己,再打动观众。

工作近三年,越创作越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精华,俞思含从最初的为兴趣而写转变到自觉肩负着一种文化传承使命:“在我心中,我国古典戏曲恰如一座年月悠远的花园。刚踏入时,你新奇地打量着前所未见的风景;随着步伐的前进,或许某天,听着园外繁华热闹的声响,会忽然觉得看惯了园中花木石鸟,甚至亭台楼阁也因经久林立,失了颜色。然而,当你沉心静气,继续深入行走,终将发现这座花园里蕴藏的匠心与灵韵。”俞思含表示,戏曲在不同时期,都会随着时代发展,在审美价值与风格特色上呈现不同面貌。作为新时代戏曲编剧,在遵循中国戏曲本体的基础上,进行守正创新,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青年编剧王静怡

打开“开关”,小切口呈现大视角

“这个故事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案例!”说起话剧《故障白日梦》,南京大学戏剧系硕士、任职于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的王静怡打开了话匣子。

某天,在浏览新闻的时候,王静怡被新闻事件的主人公——一对陕西情侣深深触动。这不是普通的爱情故事。身患尿毒症的女孩为了生存下去,在癌友群发布了一条征友信息,她希望找到一个最终能给她换肾的人,延续自己的生命。新闻的结局是非常圆满的,她真的找到了那个他,两个人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最后病情双双好转。“我看了以后真的非常感动,也替他们开心。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中都会或多或少遭遇困境,人在找不到出路、陷入绝境的时候,与周遭碰撞出的那种光明和希望,往往更让人刻骨铭心。”

在新闻的“刺激”下,王静怡开始动笔书写,很快2万字的《故障白日梦》诞生了。年10月,江苏首届“紫金戏剧文学奖”发布征稿启示,她拿着新创作的本子报名参赛,并最终从全国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10部获奖作品之一。

“当初投稿也是投着玩的,因为我的这个剧本,讲述的是两个年轻人的挣扎和相互成全,本身并不具有非常宏大的主题,根本没想到最后能够拿奖。”今年公布的获奖结果,给这位年轻的创作者带来莫大的肯定和鼓励,意料之外的奖项,也让她坚信:小切口也是可以呈现大视角,小视角也是可以开辟大格局的。

从事编剧工作,对于王静怡来说,是一个意外。年,从南京大学戏剧系研究生毕业的她,曾先后在南京传媒学院、南京市文化馆工作,直到年11月她加盟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才正式成为一名职业编剧。“说实话,我迟疑过,挣扎过,甚至直到现在,还时不时有放弃的冲动。因为舞台剧的市场还在培育之中,做这行真的很难。一方面,我们自己的本子要千方百计寻找舞台,另一方面,又要面对一茬接一茬更年轻从业者的竞争压力。另外,演出这一行的波动性很强,我记得年疫情暴发的那一年,我的好朋友,包括上海的一些同行都转行了。”

但每当她疲惫的时候,总有个声音在她心底冒出来:“要不然就再坚持一下吧!年轻人都有表达的欲望,哪怕我们这一代人能把舞台剧的市场稍微垫高1厘米,那么下一辈从业者出来的时候,是不是就能站在这高1厘米的地方再往前走一步?”

推着她继续向前的不仅是热爱和使命感,还有江苏文艺创作生态的不断滋养。“罗周老师虽然很忙,但她每个月都会和江苏所有创作者进行2-3次线上交流,她传授的技巧和心得对我们年轻的创作者帮助很大。”

投稿不久后,有一个好消息传来:紫金文化艺术节首次增设的小剧场单元,王静怡和她的《故障白日梦》迎来了更大的舞台。

从文本到剧目的转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回忆这几个月来的经历,王静怡感慨,不知道在剧场的排练厅里熬了多少夜,和导演吵了多少次架,先后处理了多少突发而棘手的问题。但更让她欣喜的是,她笔下的人物也在“痛苦”“煎熬”的磨合、碰撞之中日渐丰满,从过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4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