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极恐的世外桃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曾经我们一度认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方外世界,后人对“世外桃源”里美好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但真的是这样吗?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为何细思极恐?那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人”,其实就是指生活在武陵的本地人。武陵靠近长江一带,河湖众多,人口密集而且富庶,自古多为战乱之地,根本不存在隐居避乱一说。这个人以打渔为生,就地取材,虽然人苦点,至少生活是没有问题的。“溪”,指山间的小河沟,一般水流比较湍急、清澈,根本没有什么鱼。这个人既然打渔,为何不去富饶的江边河边,反而沿着溪水划船做什么呢?更奇怪的是,一个从小以打渔为生的本地人,只是沿着溪流划船,本可以原路返回,还居然迷了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落英缤纷。”

但这时候,他突然遇到了一片桃花林。古人的“一步”,约现在一米左右,这片桃花林沿岸有几百米长。这么大的桃林,“忽逢”,突然就遇到,显然这桃花林就像突然变出来的一样,非常不可思议。

“中无杂树”,桃林没有杂树,显然是人为种植的。陶渊明其实最喜欢菊花,为何他不写菊花或樱花、梨花、杏花……而偏偏写桃花呢?

据《山海经》中记载,夸父逐日,遗其杖化为桃林。古人非常迷信,认为桃树是仙灵之木。而在民间则多认为是至阴之物,有辟邪功能。东晋郭璞在风水书《葬经》中说:“门前桃桑,为大凶。”门前有桃树和桑树,预示家里要死人。因此古人绝不会在家附近种植大片桃林,认为这样会聚集阴气,多生祸端。若有人专门种植大片桃林,那一般为至阴之地,用桃树辟邪来镇摄阴气扩散,作为阴阳交结平衡的屏障。

“落英缤纷”说明桃花渐落,为三四月之间,恰好清明前后,也是民间的俗称的鬼节前后,阴气最盛时节。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便舍船,从口入。”

桃林是从山下的水源处一直向下种植的。“舍船”说明之前渔夫还一直在船上。溪流根本就不能行船的,溪流水源在高处,而且渔夫逆流而上一直到了源头处,居然还是一直划着船的,难道他会飞?这是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

要解释这些疑点,不妨做个假设,假设渔夫不是人,因为这些事正常人根本不可能做到。假设渔夫不是人的形态,只是他的意识,他的梦境。因为在梦或意识里,很多场景都是可以违背常理的。这样一来,所有的疑点就都很好解释了。渔夫不去江河边而去溪边打渔,体现了他的生活因战乱更迭变得穷困和不如意。后面的一切梦境都是从这个思想开始的。他忘记了路程,是现实中迷茫和无助的体现。他在溪流上划船逆行,突然遇到桃林和入口,更像是在困境中艰难地找到了一条出路。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入口刚开始狭窄,几十米后就宽敞了。这种前窄后宽的入口与东晋时期的陵墓入口非常相似,主要是为了防止盗墓的。渔夫进去之后发现“屋舍俨然”,房屋排列整整齐齐,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在东晋时期,即使是在大都城有官府统一部署房屋的修建,也不可能做到非常整齐统一,更不要说在一个村落里了。而且根据渔夫进去之后的交谈来看,都是一家一家的款待,根本没有一个领头的当家人,比如村长之类的。一个没有头领统一安排的村落,怎么可能房屋整齐呢?而且这里又出现了“桑竹”,“桑”同丧,大凶之物。古人养蚕种桑都会选择离屋较远的地方,成片种植,不会离屋如此近。而且竹桑茂盛的时节是五月和七月,而外面的桃花是三四月,三种不同季节的植物同时出现在当下,这个时间谬论也说明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而在梦境里,是最没有时间观念。

“阡陌交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遂与外人间隔。”

“阡陌”常常翻译为“田间小路”,其实它还有另外一种意思,那就是指“通往坟墓的道路”。古人在排列整齐的墓地间会留有相同宽度的小路,以便祭拜供奉。联系入口的特征描写,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渔夫进入的是个墓地。古人对墓地的排列非常讲究,《葬经》里谓之“风水”,整齐排列是最普遍的。

梦境大多是相反的,渔夫只身一人打渔,可想他应该非常孤独,家也非常偏僻,所以才有此番繁荣的梦境。武陵不是个避乱的地方,这里自古都是兵荒马乱之地,但他们却说是秦朝来避乱的,说明渔夫心里非常不满武陵的流离生活。“悉如外人”,秦朝服装和东晋大不相同,既然秦朝就来避乱的,为什么男女的衣服都和外面一模一样呢?因为这是渔夫的梦境,他没见过秦朝的服装,只有现实的一些场景替换了。

“设酒杀鸡作食。”桃源里有酒有鸡,生活如此富裕,反衬外界的穷困潦倒,食不果腹。这里为何如此富庶?渔夫每家吃一顿,而且是免费的午餐,接连吃了几天,像接受供奉一样,这些酒食就好像是给他的祭品。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吃好的喝好的,渔夫为什么要走呢?因为他十分不满,起了嫉妒怨恨之心:“凭什么我们在外界饱受战乱游离,你们却在这里安享太平?”偏偏要走的时候,村里的人叮嘱他:“不值得对外人说起这里啊。”这似乎也是渔夫内心的挣扎,他内心也不愿破坏他们的生活。村中人说的太委婉了,“不值得”跟“不要”其实完全不同,前者不过只是一句叮嘱而已,后者却是一种要求。那渔夫答应了吗?陶渊明虽然没写,但渔夫当然是答应了。只不过他嘴上是答应了,但却没有这么做!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里很有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渔夫出了桃源,找到了渔船,便划船原路返回,处处都做了记号。对,没错,跟来时一样,他没有下船走路,而是在船上做的记号!这种刻舟求剑的记号,怎么可能找得到呢?武陵郡的最高官员便是太守,有调兵的权力。听渔夫说发生了这等大事,官府可以多征收税赋,也可以将桃源里的财物直接充公,吸引力非常大,自然是要出兵的。但是他们跟渔夫一起去找,却找不到路了。陶渊明没有交代渔夫的去向,但他这种欺骗太守出兵的荒唐行为,无疑只有死路一条。

渔夫的梦什么时候才醒?或许是在他死的时候。这也不难解释他为什么会梦到桃林、墓地等阴冥幻境,这一切都在暗示着他的死亡!

那到底有没有“世外桃源”呢?如果说渔夫找不到路程是因为他嫉妒的小人之心违背了村中人的叮嘱,那品德高尚的人为什么也找不到呢?

哪里有什么世外桃源!陶渊明只是通过一个渔夫的奇幻经历,揭示了所谓的“世外桃源”不过是人们在压抑的生存环境里幻想出来的一个梦境而已。他有意无意地将“世外桃源”跟清明时节以及死人的墓地结合起来。只所以无人问津,是因为人们都知道好死不如赖活着,生活再苦也总要生存下去。要去“世外桃源”,只有死这一条路,除了那个单纯的刘子骥外,谁还会选择去走呢?

文字/编辑:文艺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0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