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的真实原型原来是北方的一种堡垒

得了白癜风应该注意什么 http://m.39.net/disease/a_5575720.html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文章中虚构了一个桃花源,一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美好景象,这篇文章一直被人认为是作者虚构了这么一个地方,一次来逃避现实的苦闷和向往美好的生活。

但如果细读魏晋南北朝那一段历史就会发现,所谓的世外桃源是真的有原形存在的,艺术源于生活这句话一点都不假,这跟陶渊明的个人经历有关系,也跟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不过令人沮丧的事情是,文章中的桃花源虽然是个非常美好的地方,但现实中的桃花源可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这里没有逍遥自在的生活,有的尽是紧张无奈的生存。

(1)乱世人心

陶渊明生活在乱世,这个时代到底有多乱,乱到你都根本记不住,乱到是所有学生当年考试时候的噩梦,几乎没有人能说清楚这个时代纷纷的乱象,走马灯一样的政权更迭和内部残杀,最后也只能用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来表达,但真实情况显然要糟糕的多。

从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开始中国历史就进入了动荡不安的事情,前有大统一的汉朝,后又新统一的隋唐,这个夹缝中的近四百年时间就是历史上复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往往过于复杂,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这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简单来说三国乱世大家都比较熟悉,最后三国之中其实谁也没有最终胜利,最终取得胜利统一全国的是篡夺了曹魏政权的司马氏的西晋,但司马家玩阴谋的高手,子孙各个都不怎么健康,全国刚统一没多久,就有了司马家族内部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彻底败光了西晋的家底,少数民族趁虚而入进入中原,西晋王室被迫狼狈逃亡南京,建立了一个以世家大族为支撑的东晋政权。之后便是南北方割据,北方五胡十六国你方唱罢我登台,南方的东晋也是岌岌可危,时刻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压力。

最后东晋大将刘裕撺掇了东晋政权,建立了南方的刘宋朝廷,陶渊明就生活在东晋到刘宋的这段时期,刘裕还是陶渊明的老领导,陶渊明虽然有官不做,但是官场上人脉还是有有的,比如他就认识羊松龄,他曾经在刘裕灭掉后秦之后,奉左将军朱龄石命前往关中祝贺,而这段经历上的见闻很可能就是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素材和灵感。

那么这个桃花源记的原形究竟是什么呢?他就是北方士族为了自保,建立起来的坞壁,其兼具军事防御和生活的作用,往往是一个大家族聚族而居,自己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

(2)没有北归的南渡

西晋灭亡的很快,人们恐惧少数名族的统治,大批汉人南迁,尤其是一个上层社会人士,大部分都迁往南方,中国南北方的实力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做了转换了,从此南方的经济文化实力不断的超越北方,于北方的差距越拉越大,成为了以后政权稳定的经济命脉和粮仓。

大批汉人南迁,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能力和机会,随着战局的急转直下,那些没有南迁的一些宗族较大加之位置不重要的人家,往往就会建立起坞壁以抵挡乱世土匪和官名的骚扰。

这种聚族而居建立牢固的建筑抵御骚然的情况大约形成王莽天凤年间,当时北方大饥,社会动荡不安。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营壁。

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曾下令摧毁坞堡,但禁之不能绝,黄巾之乱后,坞堡驻有大批的部曲和家兵,成为故吏、宾客的避风港。

这种小型的自发的组织在底层社会是非常常见的,中国古代的行政统治只到县这一级,县以下有着非常大程度的自治,一个家族往往就能再一个地方形成一个小型的自给自足的社会模式,遇到动乱年代还能自保。

东晋也很想回到北方,但无奈自己实力不够,加上东晋属于客居南方,自身内部矛盾也很多,很多时候也是有心无力,唯一有建树的就是东晋的大将刘裕,曾经打到过洛阳,灭掉过一些北方国家,但很快的刘宋建立之后,刘裕的锋芒不再,也只能采取南北分野的局面。

前面说过陶渊明与羊松龄有交,这个人曾经去过关中地区,也就有了陶渊明写桃花源的灵感和素材,现实虽然很残酷,但文人笔下总是有很多的想象空间。

(3)桃花源,美好与残酷的合体

陈寅恪说过:

“西晋末年戎狄盗贼并起,当时中原避难之人民……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堡坞有几个特点,第一就是宗族聚集,第二就是为了自卫,第三就是一般都在非常险峻的地方,第四他们的目的是为了避难,其实并不享受这种生活。

《桃花源记》中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这里的秦其实不是指的秦朝的秦,而是当时北方建立的一个少数政权秦,为了区别我们一般称呼为符秦,成语风声鹤唳和草木皆兵就是出自于符秦与东晋的一场战争。

那为什么陶渊明不区别呢,那时因为秦朝离他们时代太遥远,他们说的秦以为不会有什么误解,谁知道历史长到几百年都是一瞬间之后,很多名字都需要加以区别了。

况且当时完全没有什么前秦后秦,东西汉东汉,西晋东晋的说法他们都是自称为秦,为汉,为晋,这些前面的定语都是后来人给加上去的,在当时可是没有这种叫法。

陶渊明是个文人,文人往往都是感情发达,想象力非常丰富的,当时汉人南迁都是非常怀念故土的,其中一个就是纷纷把南方的很多地方都改名成为原来北方的地名,以此来怀念自己的故土,陶渊明一听说北方居然还有人没有收到侵扰,生活在堡垒之中,心中立马就对这种场景进行了文学性很强的描绘。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完全就是陶渊明想象的情景,真实的桃花源肯定不是这个样子的,这种聚集本身规模不可能特别大,因为特别大的话肯定会引起北方政权的注意,而且地理位置肯定要险要,但险要往往就是跟土地不肥沃,交通不便利联系在一起的,所及小规模的聚集在经济上采取自给自足的方式,其也仅仅是只能维持在一个基本的生存线上,完全没有桃花源记中说的那么美好。

但里面的人非常和睦倒是真的,因为本来就是一大家族的人,相互之间都认识,而且大家聚齐起来是为了躲避战乱自保,外部的压力也会让这里的人际关系变的和睦许多。

这种组织起个好听的名字就叫桃花源,说的通俗一点就是避难所,这就是文人的想象,最主要的是因为这里曾经都是南迁之人的故土,对于故土他们当然要想象的非常美好,生活在故土不愿被统治的人,生活在那样美好的环境下,一定很幸福。

这种对故土的留恋和向往之情,促成了陶渊明写出了非常有名的桃花源记,并把里面的生活描绘的无比美好,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个地方“桃花源”。

但桃花源为什么那么难找呢?

现实原因是因为,这种地方本来就是相对隐蔽的,肯定不会在非常明显的交通要道,不然早就被官府占领了。

文学上陶渊明身处乱世,心中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去到这样一个地方,但是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现实的残酷让他只能是想一想这样一个地方,到时去却是去不到的,这就是文人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徘徊,反应到文字里,就是出来之后再也找不到那个地方了。

总结:文学上的桃花源与真实的桃花源肯定是有差距的,那些我们心心向往的东西,很多知道真相之后,失望便随之而来,但这并不能阻挡我们不断追寻心中的美好,况且我们不是一直没找到书中的桃花源么,就让这种追求美好的心一直保持下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2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